“六位一体”推进中国特色一流智库
党建标杆院系建设
非洲研究院党总支
导 语
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浙江发展,创新探索了“六位一体”智库党建标杆院系工作模式,多次获国家领导人、国家部委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或赞誉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称誉“信得过、用得上、靠得住”;外交部来函赞誉“有效带动了国内对非研究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”;教育部简报赞誉我院工作在全国高校“独树一帜”;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赞誉我院具有“代表性、示范性、推广性”。
非洲研究院党总支“六位一体”智库党建工作模式
党总支概况
非洲研究院党总支设委员3人、专职组织员1人、党支部3个、专兼职党务工作者11人,学院现有教职工党员21人、学生党员33人。现任党总支书记王珩为中宣部“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”“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”,党总支委员刘鸿武为教育部首个非洲研究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浙江省特级专家。党总支先后培育出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、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团队),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,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,获批成立浙江省“一带一路与浙非合作”党员教育培训基地、成为浙江省“一带一路”智库联盟牵头单位,校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,获评浙江师范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2次。
非洲研究院党总支智库党建工作成效
主体内容
一、党的建设为统领。党总支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自身建设为中心,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握政治思想航舵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“中非命运共同体”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为要点浸润师生思想,开展“学马信马传马”活动,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。坚持创建富有改革创新活力、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运行机制科学标杆,完善党政共同负责制,完善并严格执行《党政联席会议制度》《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制度》《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》《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》。推进“清廉浙师”“清廉非院”工程,加强师德师风与党的纪律警示教育,把自己摆进去、把职责摆进去、把工作摆进去,及时解决苗头性问题。坚持红色教育氛围营造,建设“党史学习教育墙”“师德师风建设墙”“理想信念教育墙”。
非洲研究院党总支“党史学习教育墙”
智库服务为功用。党总支以建好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为抓手,按照“国家急需、世界一流、制度先进、贡献突出”的总体要求,启动“国家级智库”建设工程,大力提升咨政服务能力与水平。推进“党员咨政服务站”的质量提升,形成“非洲研究院智库咨政服务团”,服务中非合作的国家战略、服务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,为中央部委、浙江省委省政府、金华市委开展专题辅导咨询讲座十余次。在中国和非洲连续举办十届中非智库论坛,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,多次获得外交部非洲司来函赞誉;持续向国际组织、中央部委、省相关部门提交内参报告、政策建议,近年来,共提交100余份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平台或领导人采纳或批示;编好《非洲地区发展报告》《中南非人文交流年度报告》《非洲和平安全发展报告》等年度报告,实施“三为服务半径扩大”计划,为万邦德等地方企业、高校等提供智库服务数十次,实现智库服务对象多元化。
非洲研究院党总支连续主承办十届中非智库论坛
三、媒体传播为手段。进一步重视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,打造“四大名片”:打造平台传播名片,继续建强建好并持续发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、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等平台作用,阐释好中国理念与中国思想;打造学术传播名片,继续坚持研究方向设立党支部,继续扩充中非合作更多领域研究中心党小组,成立涉及非洲本土问题及中非合作相关研究中心十余个,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百余场,用学术交流助力中国声音国际传播;打造窗口传播名片,发挥国内首个非洲博物馆的场地优势,稳步推进非洲博物馆第二期“中非合作馆”建设,面向国内外各界人士讲好习近平外交思想、中非友好交往史等;打造团队传播名片,组建中非学者联合宣讲团,近年来团队赴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院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全球知名智库或高校宣讲百余次。
四、非洲研究为基础。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与智库工作相融合,完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,破除“五唯”,从而为智库工作提供政治引领、思想凝聚、组织保障,大力提升涉非研究水平。继续坚持以“当代非洲发展问题”和“中非合作关系”为两大研究重点,围绕国家对非战略、中非合作关系发展、浙江对接“一带一路”战略需求,坚持任务导向、问题导向,关注重大现实问题、热点问题,聚焦中非命运共同体建构,从政治、安全、科技、知识、文明、经济等多学科视角开展相关研究,成体系地策划、培育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、教育人文社科项目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。迄今已承担“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”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教育部等省部厅级课题150余项;已出版《非洲研究文库》各系列学术著作、译著和专题报告百余部(卷),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500篇。
五、中非合作为路径。进一步提升智库党建国际化发展水平,努力壮大国际化人才队伍,推进中非学者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。拓展“请进来”渠道,实行“旋转门”计划,通过短期聘用、客座、项目制、合同制、兼职等灵活的柔性引进方式聘请中外专家,特别是非洲籍专家学者、外交官来院工作。创新“走出去”模式,实行“百人访非洲”计划,依托有关学科平台、项目,积极创造条件,继续大力选派青年学者到非洲或其他国家、地区著名的非洲研究机构、大学进修学习或开展合作研究。认真执行外交部“中非智库10+10合作伙伴计划”,加强中非学者在资源共享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的引导。与非洲高校、智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联合举办“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”国际视频会议、阿布贾论坛、中国-南苏丹智库论坛等数十次。
六、协同创新以赋能。充分利用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,进一步统筹资源,形成国内外、校内外、行业内外的协同创新机制。加强与中央部委、与地方政府、国内外高校、学术机构、企业协同成立“党建联合群”,协同推进智库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、教育教学、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。加强校内协同,积极带动校内其他学科发展,加快“项目研究——设立协同分中心——形成非洲研究分支学科”的学科与专业发展进程,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,成立学科专业“支部联学群”。推进智库党建数字化智能化工程,加快非洲博物馆这个思政宣传窗口的数字化进程,加快党支部“堡垒指数”、党员“先锋指数”数字化创新管理进程。
非洲研究院党总支将以“标杆院系”建设为契机,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浙江发展,完善“智库党建”工作模式,协同创新党建资源,共建学术共同体、思想共同体、传播共同体、教育共同体、思政共同体,矢志不渝持续推动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党建标杆。